卫星发现长三角正在“融”起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日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引起强烈反响。
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参观了安徽创新馆。他指出,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要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2018年11月,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现在,这块占中国经济总量近四分之一的区域,从产业集聚到协同创新,从基础设施到公共服务,努力开创一体化发展新局面——逐渐开始“融”起来。
安徽,作为长三角新成员,正在其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遥感卫星能够捕捉到地表的夜间灯光、火点等辐射源,从太空望向长三角,灯光闪烁,点点星光逐渐连成一片。安徽省的合肥、滁州、马鞍山、芜湖、池州等城市的夜间灯光面积逐渐增大,与长三角区域夜间灯光融成一片,展现出强劲发展活力。
滁州,地处皖东,与南京相邻。从2012年至2019年,这两座城市的光亮边缘不断延伸,直至逐渐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数据显示,滁州市灯光亮度值7年间约增加112%。
璀璨的光亮,离不开一体化发展。作为苏皖两省先行先试、跨省合作的“果实”,位于滁州市的苏滁高新区,累计引进项目总投资已超700亿元。
不透水面是指水体不能通过其渗入土壤的人工地表特征,如由瓦片、沥青、混凝土等材料构成的屋顶、道路和广场。通过卫星多光谱数据估算不透水面信息,是了解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黄色覆盖区域为2016年已有不透水面区域,绿色为2020年较2016年新增区域。大幅增加的绿色显示,滁州和合肥的工业园区范围在快速向外延伸,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伴随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一个个世界级产业集群崭露头角。“从沙子到整机”,在合肥新站高新区,这里已成为全球产业链条最完整、发展速度最快、生产规模最大的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基地。
“轨道上的长三角”加速驶来,长三角地区以全国铁路8%的营业里程,承担了国内约20%的铁路旅客输送量,沪苏浙皖“同城化”效应不断扩大。
“早上到上海机场的进口设备,晚上就能运到合肥”“去沪苏浙出差,基本都是当天往返”……这已是合肥市创业者们的普遍感受。6月28日,商合杭高铁全线贯通,长三角交通一体化进程再提速。
路通达,百业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要素流动越来越高效。
合肥维天运通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国内规模最大的重型卡车“互联网+物流”平台,其平台数据显示,随着安徽省16个地级市全部加入长三角城市群,2019年第四季度,由安徽运往江苏、浙江和上海的货运单量,较2018年同期增长约95%。
长三角居民公共服务也更加便利共享,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的服务覆盖范围更广,“一网通办”的行政审批服务更多……
长江安徽段及新安江位置。(制图:陈思琦 星球研究所)
遥感卫星下,安徽不但越来越“亮”,也越来越“靓”。长江流经安徽416公里,长江干流安徽段岸线长度1100多公里。禁新建、减存量、关污源、进园区、建新绿、纳统管、强机制,变化悄然间发生。
在位于马鞍山市的薛家洼区域,老旧厂房化身为江水潺潺、鸟语花香的“城市生态客厅”。2019年,马鞍山市实施长江东岸生态修复和综合整治,整治区域总长23公里,打造以公园绿地为主的生活岸线、生态岸线、景观岸线。
跨区域、跨流域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也在加速推进。
2012年,国内第一个跨省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在新安江流域启动,浙皖携手,探路改革。目前新安江已成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千岛湖水质稳定保持为优。
“水质不达标,上游补偿给下游;水质达标了,下游补偿给上游。”这是一场被外界形象称为“水质对赌”的探索。目前,皖苏两省也在长江流域滁河陈浅断面实施跨省横向补偿机制。
横屏观看效果更佳:2018年5月6日拍摄于安徽黄山歙县。(摄影师:方君尧 星球研究所)
出品
新华社卫星新闻实验室
联合出品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
瞭望周刊社
新华社安徽分社
数据及技术支持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
合肥维天运通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星球研究所